血漏并不是现代医学中的标准疾病名称,通常可能指代中医的崩漏或西医中的异常出血性疾病。崩漏在中医范畴指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淋漓不尽;在西医中可能与功能性子宫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妇科肿瘤等因素相关,需结合具体症状及检查明确诊断。
1、崩漏
中医认为崩漏多因脾虚、血热、血瘀等导致冲任不固,表现为非月经期阴道大量出血(崩中)或持续点滴出血(漏下)。常见于青春期或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伴随贫血、乏力等症状,需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
2、功能性子宫出血
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常见于排卵障碍患者。典型症状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超过7天或经量超过80ml,可通过性激素六项、超声等检查确诊,治疗常用短效避孕药、孕激素等调节周期。
3、血液系统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可引发皮肤瘀斑、黏膜出血或内脏出血。需进行凝血四项、骨髓穿刺等检查,治疗包括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替代等,严重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
4、妇科器质性疾病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或恶性肿瘤等病变可能导致异常阴道出血。此类出血常伴有腹痛、异常排液等症状,需通过妇科检查、病理活检确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等。
出现异常出血症状时,建议及时至妇科或血液科就诊,完善血常规、超声、激素检测等检查。确诊前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物,尤其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加重内分泌紊乱。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需立即就医防止失血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