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病人的标准流程通常包括评估环境安全、判断患者意识与呼吸、进行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以及提供高级生命支持等步骤。具体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建议及时就医。
1、评估环境安全
施救者需首先确认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避免在危险场所进行施救。如存在触电、火灾、塌方等风险,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区域。同时需快速观察患者周围是否有尖锐物品或其他潜在危险因素。
2、判断意识与呼吸
立即轻拍患者双肩并在其双耳旁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同时用5-10秒时间观察胸廓是否起伏,判断是否存在自主呼吸。若患者无意识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需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获取自动体外除颤仪。
3、心肺复苏
将患者置于硬质平面,施救者双手掌根重叠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处,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成人按压深度需达5-6厘米,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每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可见胸廓起伏。持续进行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或专业人员到达。
4、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
在AED到达后立即开启设备,按照语音提示贴放电极片。确保所有人员未接触患者时,AED会自动分析心律。若提示需要电击,再次确认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电击后立即继续心肺复苏,2分钟后再由AED重新评估心律。
5、高级生命支持
由到达现场的急救医疗团队实施,包括建立高级气道、静脉给药、心电监护等干预措施。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胺碘酮等,同时需进行病因治疗,如解除气道梗阻、控制出血、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氧饱和度在94%-98%。
抢救过程中需注意持续评估患者反应,任何环节出现自主呼吸、脉搏恢复或明显生命体征改善时,应立即停止按压。抢救结束后需做好交接工作,记录抢救时间、用药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建议公众定期参加专业机构组织的心肺复苏培训,掌握急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