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发痒可能是伤口愈合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与感染、过敏反应、神经损伤等病理性原因有关。若瘙痒持续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1、生理性原因
伤口愈合过程中,新生组织内胶原蛋白增生和毛细血管重建会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引发瘙痒感。此阶段伤口表面可能呈现轻微红肿,但无渗液或异味。该现象属于正常修复过程,通常1-2周会逐渐消退,需避免抓挠并保持创面清洁。
2、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伤口时,局部炎症反应会释放组胺等致痒物质。此时常伴随伤口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增多,甚至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一般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肟片控制感染。
3、过敏反应
敷料材质或外用药物的成分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导致伤口周围出现丘疹、水疱伴剧烈瘙痒。需立即停用可疑过敏原,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等抗组胺药物,局部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
4、神经损伤
深度创伤可能损伤末梢神经纤维,再生过程中会产生异常电信号传导,表现为持续性刺痛或蚁走感。可配合医生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药物,同时进行红外线理疗促进神经修复。
出现伤口瘙痒时,需观察是否伴有渗液、异味或皮温升高等异常。日常应定期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若瘙痒持续加重或伤口愈合停滞超过3周,建议到普外科进行细菌培养和神经功能评估,切勿自行使用强效止痒药膏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