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骨是人体骨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位于躯干与下肢的连接处,左右各一,构成骨盆的前外侧壁。它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部分组成,主要参与支撑身体重量、维持姿势以及下肢运动等功能。
1、组成结构
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块骨骼在青春期后逐渐融合而成。髂骨位于髋骨上部,呈扇形,其外侧面凹陷形成髋臼的一部分;坐骨位于髋骨后下部,参与构成坐骨结节;耻骨位于髋骨前下部,两侧耻骨通过耻骨联合相连,共同稳定骨盆结构。
2、具体位置
髋骨位于人体腰腹部与大腿交界区域。从体表可触及髂嵴(腰部两侧凸起的骨缘)、髂前上棘(骨盆前部突出点)及坐骨结节(坐位时承受重量的骨性突起)。左右髋骨与骶骨、尾骨共同围成骨盆,形成容纳内脏并连接脊柱与下肢的力学枢纽。
3、功能作用
髋骨通过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关节,承担站立、行走时的负荷传递。其骨性结构为肌肉提供附着点,如臀大肌附着于髂骨外侧面,内收肌群起自耻骨。此外,髋骨参与保护盆腔内的膀胱、子宫等器官,并在女性分娩时通过韧带松弛协助胎儿娩出。
日常活动中应注意避免髋部剧烈撞击或长期过度负重,如出现髋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通过X线或CT明确是否存在骨折、关节炎等病变。适度锻炼髋周肌肉群(如深蹲、桥式运动)有助于增强关节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