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灌肠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操作规范、清洁卫生、灌肠液温度把控、禁忌人群以及操作后观察等方面,需严格遵循医嘱执行。
1、操作规范
肛门灌肠应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不建议自行在家进行。操作时需控制灌入液体的速度和压力,避免因流速过快导致肠道痉挛或黏膜损伤。若为治疗性灌肠,需使用专用器具,并注意插入肛管的深度及角度。
2、清洁卫生
操作前需对灌肠器具充分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肛管外壁可涂抹适量液体石蜡或凡士林润滑,减少插入时的摩擦刺激。操作后需清洁肛周皮肤,防止残留液体刺激引发瘙痒或感染。
3、灌肠液温度把控
灌肠液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接近人体体温。温度过高可能烫伤肠黏膜,温度过低则易引起肠道痉挛,导致腹痛或排便反射异常。
4、禁忌人群
存在严重痔疮、肛裂、肠道肿瘤或近期接受过直肠手术的患者不宜灌肠,以免加重出血风险。孕妇、心功能不全者及电解质紊乱患者需谨慎,避免诱发宫缩或加重心脏负担。
5、操作后观察
灌肠后需观察是否有腹痛、便血、头晕等异常症状。若出现剧烈腹痛或持续出血,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就医。治疗性灌肠后需遵医嘱保留药液时间,通常为30分钟以上。
进行肛门灌肠前应充分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操作。操作后24小时内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肛周清洁干燥。若需反复灌肠,应间隔至少48小时,防止肠道菌群失调或黏膜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