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能是由内耳疾病、前庭神经元炎、脑部病变、颈椎病或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旋转、恶心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内耳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是常见原因,因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引发眩晕。患者改变体位时可诱发,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配合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循环。梅尼埃病则与内淋巴积水有关,需限制钠盐摄入并使用利尿剂。
2、前庭神经元炎
多由病毒感染前庭神经引起,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使用地塞米松减轻神经水肿,配合异丙嗪缓解眩晕症状。严重时可短期应用地西泮控制前庭反应。
3、脑部病变
后循环缺血患者常伴肢体麻木,需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小脑出血或肿瘤压迫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伽玛刀治疗。
4、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通过颈椎牵引解除压迫,配合氟桂利嗪扩张血管,甲钴胺营养神经。
5、全身性疾病
低血压患者需增加盐分摄入,贫血者口服琥珀酸亚铁片。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性眩晕时需立即补充糖分。
出现持续性眩晕建议及时神经内科就诊,完善前庭功能检查、颅脑MRI等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服用止晕药物掩盖病情,高空作业者眩晕发作时应立即停止工作,防止跌落损伤。治疗期间保持环境安静,体位改变时动作宜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