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主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其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若存在高危接触史或疑似感染症状,应及时进行医学检测。
1、性接触传播
HIV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可通过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男男性行为者因直肠黏膜较脆弱,感染风险更高。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概率。
2、血液传播
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或共用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均可能引发感染。不规范的美容纹身、器官移植等操作也存在传播风险。目前我国已全面实施血液筛查,此类传播概率已显著降低。
3、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孕妇可能在妊娠期、分娩过程中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哺乳期也可通过乳汁传播。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将母婴传播率从15%-45%降至1%以下。
若确诊感染,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等。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调整,同时需预防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等机会性感染。
日常需严格避免高危性行为,拒绝共用注射器。发生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等药物进行阻断。感染者应定期监测病毒载量,保持规律作息以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