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QRS波主要反映心室除极过程的电活动,其测量具有评估心脏传导功能、识别心律失常、诊断心肌病变等临床意义。QRS波的时限、形态、振幅等参数异常通常提示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心室肥大等问题。
1、心室除极状态评估
QRS波代表心室肌细胞的同步电活动,正常时限为0.06-0.10秒。当心肌细胞传导速度改变时,如存在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影响,QRS波时限可能发生细微变化,为早期发现心肌电活动异常提供线索。
2、束支传导阻滞识别
QRS波时限超过0.12秒提示束支传导异常,左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与肺心病、房间隔缺损相关。完全性阻滞时QRS波形态呈现特征性改变,如左束支阻滞的"rSR'"型。
3、心肌缺血定位诊断
特定导联的QRS波形态改变有助于判断缺血部位。前间壁缺血时V1-V3导联出现Q波加深,侧壁缺血时I、aVL、V5-V6导联R波振幅降低,这种改变常早于ST段偏移出现。
4、心室肥大判断
左室肥大时V5导联R波振幅超过2.5mV,右室肥大时V1导联R/S比例大于1。但需结合患者体型、年龄等因素综合分析,单纯电压增高需排除正常变异可能。
5、心律失常鉴别
预激综合征可见delta波致QRS波增宽,室性早搏呈现宽大畸形QRS波。QRS波形态分析可区分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传与室性心动过速,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价值。
发现QRS波异常时应结合患者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复查,对于新出现的QRS波改变或伴有胸闷、晕厥等症状者,应及时就诊心血管专科进一步评估。临床解读需注意排除电极位置不当、肌电干扰等技术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