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肝内低密度灶是什么

徐信群 普内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肝内低密度灶是指在肝脏CT等影像学检查中,显示为密度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异常区域。通常与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等疾病有关,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性质。

1、肝囊肿

肝囊肿是常见的良性病变,多为先天性或退行性改变,囊内充满清亮液体。CT表现为边界清晰、均匀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强化。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囊肿较大时可出现腹胀或压迫症状,通常无需治疗,定期观察即可。

2、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CT平扫呈低密度影,增强后呈现特征性“快进慢出”强化模式。体积较小的血管瘤无需处理,若直径超过5cm或引起不适,可考虑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

3、肝癌

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在CT上可表现为低密度灶,形态不规则且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快速消退。患者可能伴有消瘦、腹痛等症状,需结合甲胎蛋白检测及病理活检确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消融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

若发现肝内低密度灶,建议进一步完善超声造影、MRI或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饮酒、控制脂肪摄入,并遵医嘱定期随访监测病灶变化。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