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后修复过程中形成的瘢痕组织,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药物性肝损伤等原因引起。治疗方法需根据病因制定,包括病因控制、抗纤维化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
1、病毒性肝炎
乙肝或丙肝病毒持续感染会导致肝细胞反复受损,激活肝星状细胞产生过量胶原纤维。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需长期使用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等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载量。
2、酒精性肝病
长期过量饮酒使乙醇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细胞,每日酒精摄入超过40克持续5年即可引发。戒酒是核心治疗,严重者需配合美他多辛等药物辅助戒断,同时补充B族维生素。
3、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质沉积引发的氧化应激反应可激活纤维化通路,体重指数大于28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3倍。建议通过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减轻体重,配合维生素E改善肝酶指标。
4、自身免疫性肝病
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细胞常见于中年女性,可检测到抗核抗体阳性。治疗主要采用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的免疫抑制方案,需定期监测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5、药物性肝损伤
异烟肼、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代谢产物具有肝毒性,约占急性肝衰竭病例的20%。发现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药,重症患者可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1.2-1.5g/kg体重,限制钠盐摄入低于5g/天。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肝弹性检测和血清纤维化四项评估,肝硬化阶段需定期胃镜检查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有治疗方案应在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实施,避免自行服用中草药制剂加重肝脏代谢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