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血的主要成分包括血液、脱落的子宫内膜组织、宫颈黏液以及阴道细胞等。其成分比例会随月经周期阶段不同而变化,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1、血液
月经血中含有约50%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解后会释放铁元素,这是月经血呈暗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经血在宫腔滞留时间较长,氧化程度较高,因此颜色比普通静脉血更深。
2、子宫内膜组织
子宫内膜功能层在月经期发生周期性脱落,形成含有腺体分泌物、细胞碎片和纤维蛋白溶解物的混合物质。这些组织碎片是经血中出现絮状物或膜状物的主要来源,属于正常生理性剥脱现象。
3、宫颈黏液
宫颈腺体分泌的黏液在经期会与经血混合,具有润滑宫颈管的作用。这种黏液含有糖蛋白、电解质和水分,在月经初期可能呈现拉丝状,后期随着出血量增加会逐渐稀释。
4、阴道细胞
阴道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会自然脱落混入经血,这类细胞在显微镜下呈多边形,含有丰富的糖原。正常经血中可见少量此类细胞,若数量异常增多需警惕阴道炎症。
5、炎症细胞
当存在轻微宫腔或阴道炎症时,经血中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健康状态下这类细胞数量较少,若伴随异味、瘙痒等症状则提示感染可能。
月经血成分的变化能反映生殖系统健康状况。建议女性注意观察经血颜色、质地及伴随症状,若出现大量血块、组织物异常增多或持续恶臭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日常应注意经期卫生,避免盆浴和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