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通常分为六个等级,用于评估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分别为I级至VI级。不同分级对应不同的细胞学特征和临床处理建议。
1、I级(标本不满意或无法诊断)
指穿刺样本中细胞量不足或存在血液、黏液等干扰因素,无法进行有效诊断。这种情况可能因操作技术或结节特性导致,需结合超声评估后重新穿刺或密切随访。
2、II级(良性病变)
细胞学显示甲状腺滤泡细胞形态正常,伴有胶质或炎性细胞,常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桥本甲状腺炎。此类结节恶性风险低于3%,通常建议定期超声复查,无需手术干预。
3、III级(意义不明的非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
细胞呈现轻度核异型性,但未达到恶性肿瘤标准。此类结果恶性风险约10%-30%,建议进行分子检测或重复穿刺,必要时手术切除以明确诊断。
4、IV级(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
细胞学显示滤泡结构异常,但无法区分良恶性。此类病变恶性风险约25%-40%,需通过分子检测或腺叶切除术进一步确诊,部分病例需术中冰冻病理评估。
5、V级(可疑恶性肿瘤)
细胞核出现毛玻璃样变、核沟等可疑特征,但不足以确诊。常见于可疑乳头状癌,恶性风险约50%-75%,通常建议手术切除病灶并行术中病理检查。
6、VI级(恶性肿瘤)
明确发现恶性细胞,如乳头状癌、髓样癌或未分化癌细胞。此类病变需根据肿瘤类型制定手术方案,可能需联合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放射性碘治疗。
患者需根据具体分级结果,由内分泌科和外科医生共同评估。对于III级以上病变,建议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基因检测等多学科手段综合判断。确诊恶性者应尽早治疗,良性病变需保持每年1-2次超声随访,监测结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