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颈内动脉分段是怎么回事

饶凯华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颈内动脉分段是医学上为了准确定位和描述病变位置而进行的解剖学划分,通常根据走行和周围结构分为颈段、岩段、破裂孔段、海绵窦段、床突段、眼段、交通段共七个部分。

1、颈段(C1段)

起始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沿颈部上行至颅底。此段位置表浅,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主要操作部位,易受颈部外伤或动脉粥样硬化影响。

2、岩段(C2段)

穿行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呈垂直走向。该段血管走行曲折,在颅底骨折时容易受损,岩骨内炎症也可能波及此段血管。

3、破裂孔段(C3段)

位于颅底破裂孔周围,连接岩段与海绵窦段。此段血管形态变异较多,血管造影时需注意与病理性狭窄鉴别。

4、海绵窦段(C4段)

穿行于海绵窦内,被静脉血窦包裹。此段动脉瘤可能压迫动眼神经,导致眼睑下垂、复视等典型症状,也是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好发部位。

5、床突段(C5段)

经过前床突内侧,向上延续为眼段。该段靠近视神经和垂体,占位性病变可能同时影响视力与内分泌功能。

6、眼段(C6段)

发出重要分支眼动脉供应眼球及附属器。此段血管闭塞会导致突发视力下降,动脉瘤可能引起搏动性突眼等特征性表现。

7、交通段(C7段)

终止于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参与构成Willis环。该段血管变异较多,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

这种分段方法有助于神经外科和介入科医生精确描述病变位置,在制定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方案时,能准确评估手术路径和风险。若出现头痛、视力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进行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检查,由专业医师评估血管状况。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