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通常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出现不明原因的抽搐发作。该病属于妊娠期特有并发症,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及时干预处理。
1、定义及诱因
子痫多发生于妊娠20周后,尤其是临近分娩时,典型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及抽搐。其发病与胎盘缺血、血管内皮损伤、免疫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存在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孕妇更易发生。
2、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意识丧失、面部肌肉强直、四肢强直性抽搐,发作时可能伴随血压急剧升高(大于等于160/110mmHg)、头痛、视力模糊等先兆症状。部分患者抽搐后出现昏迷状态,严重者可发生脑出血、胎盘早剥等危急情况。
3、母婴危害
子痫发作会导致孕妇颅内压增高、视网膜脱离、肝肾功能损伤等多器官损害,同时可能引发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等问题,围产儿死亡率可增加3-4倍。
4、临床处理
治疗需立即控制抽搐,常用硫酸镁解痉治疗,配合拉贝洛尔等降压药物。同时需进行胎心监护,在孕妇生命体征稳定后,结合孕周决定终止妊娠时机,多数情况下需尽快结束分娩。
孕期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产科就诊监测。确诊子痫前期应严格遵医嘱进行血压管理,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诱发抽搐。分娩后仍需继续监测血压至产后12周,降低远期心血管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