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症是一组以肌肉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通常由肌肉组织本身病变或神经系统损伤引发。这类疾病可导致肌无力、活动受限,甚至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
肌肉萎缩症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神经损伤、长期制动或废用等。例如,肌营养不良症由基因突变导致肌肉蛋白异常,引发进行性肌萎缩;运动神经元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会影响神经信号传递,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此外,外伤、中风或脊髓损伤后若神经传导受阻,也可能出现肌肉萎缩。患者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肌肉体积减小、肌力下降,部分类型可能伴有肌肉震颤、疼痛或感觉异常。
目前临床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方案。物理治疗如电刺激、康复训练有助于延缓肌肉退化,药物治疗包括泼尼松、利鲁唑等可改善部分类型患者的症状。对于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疗法如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已应用于临床。建议患者尽早就诊神经内科,通过肌电图、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保持适度肌肉锻炼,注意营养均衡,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