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该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感染可能长期影响肝功能并引发严重并发症。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
病毒通过入侵肝细胞进行复制,导致肝脏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免疫系统无法完全清除病毒,会发展为慢性感染状态。长期慢性炎症可能引起肝纤维化,逐步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增加肝癌发生风险。诊断需结合乙肝五项血清学检测、HBV-DNA定量及肝功能检查,其中表面抗原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可确诊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胶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日常应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建议患者家属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发生高危暴露后需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若出现腹水、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