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一种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属于世界卫生组织重点关注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临床特征包括结膜充血、滤泡增生及瘢痕形成,严重时可导致眼睑内翻、角膜混浊等并发症。
1、病因
沙眼的主要病原体是A、B、C型沙眼衣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卫生条件差、水源匮乏地区发病率较高,反复感染是导致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
2、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眼痒、异物感、畏光和黏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发展,上睑结膜出现大小不等的滤泡,角膜缘血管翳向中央延伸。晚期形成睑内翻倒睫,睫毛长期摩擦角膜引发角膜溃疡,最终导致视力不可逆损伤。
3、诊断方法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结膜刮片吉姆萨染色可见包涵体,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衣原体DNA具有高度敏感性。临床上需与慢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疾病鉴别。
4、治疗方法
急性期需使用红霉素眼膏、四环素眼膏等局部抗生素治疗,疗程至少持续6周。全身性感染可口服阿奇霉素片或多西环素胶囊。倒睫患者需行电解毛囊术,睑内翻者需手术矫正,角膜混浊严重时可行角膜移植。
5、预防措施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推广清洁水源和洗手设施。避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接触患者后严格消毒。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SAFE策略(手术矫正、抗生素治疗、面部清洁和环境改善)是防控沙眼致盲的有效措施。
该病在流行地区需开展群体性筛查和治疗,患者接触过的衣物需煮沸消毒。出现持续眼红、视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到眼科就诊,角膜损伤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一次眼压和角膜状况。育龄期女性患者治疗期间需避孕,因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