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症状在不同感染阶段表现有所差异,通常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具体症状与免疫系统受损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相关。
1、急性期症状
感染HIV病毒后2-4周内,约50%-70%的患者可能出现急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乏力、皮疹、肌肉关节痛以及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或流感。
2、无症状期症状
此阶段可持续6-8年甚至更久,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持续破坏CD4+T淋巴细胞。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直径多超过1厘米,常累及颈部、腋窝和腹股沟部位。
3、艾滋病期症状
当CD4+T细胞计数降至200个/μL以下时,患者会出现典型症状。常见表现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及体重下降超过10%。口腔可出现毛状白斑或反复真菌感染,皮肤易发带状疱疹。严重者并发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弓形虫脑病等机会性感染,或出现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若发生过高危行为并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持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建议尽快进行HIV抗体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日常需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正确使用安全套,切断血液、体液传播途径。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定期监测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