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的不同。前者多因房角狭窄或关闭导致眼压急性升高,后者常因房水排出通道慢性阻塞引起眼压渐进性升高。
1、发病机制
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虹膜根部堵塞房角,导致房水无法通过小梁网排出,引发眼压急剧升高。常见于前房浅、房角狭窄的人群。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房角结构开放,但小梁网功能异常导致房水排出阻力增加,眼压缓慢上升,通常与遗传或年龄相关。
2、临床表现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剧烈眼痛、头痛、视力骤降、恶心呕吐,检查可见瞳孔散大、角膜水肿。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
3、诊断方法
房角镜检查是核心鉴别手段,闭角型可见房角关闭或狭窄,开角型房角开放但存在功能异常。二者均需眼压测量、视野检查和OCT评估视神经,但闭角型需特别注意前房深度测量。
4、治疗方式
闭角型急性期需紧急降眼压,使用毛果芸香碱缩瞳,配合甘露醇静滴,后期需激光虹膜周切术或白内障手术。开角型首选前列腺素类药物(如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控制眼压,可联合β受体阻滞剂,若药物无效则考虑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
两类青光眼均需终身随访,日常需避免长时间暗环境用眼(尤其闭角型),严格遵医嘱用药。出现视物模糊、虹视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定期复查眼压和视野可有效延缓视力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