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紊乱、自我认同障碍以及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通常存在长期的情感调节困难,并可能伴随自我伤害或自杀倾向。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表现为极端情绪波动,可能在数小时内从兴奋转为抑郁。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常陷入理想化与贬低的两极摇摆,难以维持稳定的亲密关系。自我认知方面会出现持续的空虚感或身份混乱,部分患者可能通过暴食、过度消费等冲动行为缓解内心痛苦。病理性特征还包括频发的自杀威胁或自残行为,约80%患者存在非自杀性自残史。
该疾病的形成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重因素。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异常,5-羟色胺系统功能紊乱。心理社会因素中,约70%患者报告童年期存在情感忽视或虐待经历。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辩证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必要时联合使用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心境稳定剂(如拉莫三嗪)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
若怀疑存在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到精神科进行结构化临床访谈评估。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与医生建立稳固的治疗联盟,家属应学习有效的情绪应对技巧。需要强调的是,此类障碍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显著改善,但自行中断治疗可能导致症状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