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舌头颜色通常为淡红色,表面覆盖一层薄白且湿润的舌苔。舌色可能因个体差异或外界因素出现轻微变化,但若出现明显异常需警惕疾病可能。
1、生理性因素
健康状态下舌色为淡红,舌苔薄白且分布均匀。剧烈运动后可能因血液循环加快导致舌色短暂变红,饮水过少或张口呼吸可能引起舌苔增厚,但调整后可恢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能暂时染色,如食用火龙果、咖啡等,清洁后颜色可消退。
2、贫血或营养不良
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舌色变淡、舌乳头萎缩,严重者呈现苍白舌。维生素B族缺乏可能导致舌面光滑如镜,伴有灼痛感。长期营养不良者可能伴随舌体瘦薄、舌苔剥落等改变。
3、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引发的猩红热会出现典型草莓舌,舌乳头红肿突出。真菌感染如鹅口疮可见舌面覆盖白色凝乳状斑块。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舌部疱疹或溃疡,多伴有疼痛症状。
4、循环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紫绀舌,舌体呈暗紫色。微循环障碍疾病如雷诺氏病,遇冷时舌色可变青紫。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因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能出现暗红或紫绛舌。
日常需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过烫或刺激性饮食。建议每日晨起刷牙时观察舌象,若出现持续性舌色发黑、发黄或舌苔异常增厚,或伴有疼痛、溃烂等症状,应及时到口腔科或中医科就诊检查。舌诊属于中医四诊中的重要内容,现代医学也将其作为健康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