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主要在于激活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以及启动机制的不同,两者最终通过共同途径完成凝血过程。这两种凝血途径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1、激活途径不同
内源性凝血途径通常由血管内膜损伤或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激活,例如胶原纤维暴露时,可启动因子XII的活化。外源性凝血途径则由组织损伤释放的组织因子启动,当血管外组织受损时,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与因子VII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激活后续反应。
2、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主要涉及因子XII、XI、IX、VIII等,这些因子均存在于血液中。外源性凝血的关键因子是组织因子(因子III)和因子VII,其中组织因子来自血管外组织细胞,不属于血液固有成分。两种途径在激活因子X后均进入共同的凝血阶段。
3、启动机制不同
内源性凝血通过血液内部成分变化触发,反应速度较慢,约需3-8分钟完成,主要参与维持性止血。外源性凝血因直接暴露组织因子而启动迅速,通常在10-40秒内引发凝血,对创伤后的快速止血更为重要。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的APTT试验反映内源性途径,而PT试验则评估外源性途径。
若存在不明原因的出血倾向或血栓风险,建议及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外伤,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异常者的相关数值,所有抗凝治疗需严格遵循血液科医师指导,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