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小儿推拿推下七节骨手法操作

刘洋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小儿推拿中的推下七节骨手法主要用于调理肠道功能,其位置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该手法通过直线推动刺激特定部位,可起到清热通便、止泻的作用,常用于缓解小儿便秘、腹泻及发热等实证症状。

1.准确定位

操作前需明确七节骨的位置。以第四腰椎棘突为起点,沿脊柱向下至尾椎骨端画一直线,可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沿脊柱两侧轻轻按压定位。若无法准确找到骨性标志,可参考髂嵴连线平第四腰椎的体表投影。

2.操作手法

用拇指桡侧或食指、中指指腹紧贴皮肤,从第四腰椎开始沿脊柱向下单方向直推至尾椎末端。推动时力度要轻柔均匀,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每次操作持续3-5分钟。需注意推拿方向严格向下,反向操作可能引起相反效果。

3.适用症状

该手法主要针对实热型便秘,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伴口臭;伤食型腹泻可见大便酸臭、夹未消化食物;外感发热时多配合开天门等手法。虚寒性腹泻或体质虚弱患儿慎用,以免加重症状。

4.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用婴儿油或滑石粉作为介质减少摩擦。推拿时观察患儿表情,若出现哭闹抗拒需暂停。每日操作不超过2次,持续3天无效者应就诊。餐后1小时内不宜操作,推拿后需注意腹部保暖。

建议家长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规范手法操作,可配合摩腹、揉龟尾等手法增强疗效。若患儿出现肛周红肿、血便或持续高热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及时就医。推拿后适当补充温水有助于促进代谢,但需避免即刻进食生冷食物。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