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与长期吸烟、吸入有害气体或粉尘、反复呼吸道感染、遗传因素以及年龄增长等原因有关。该病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需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1、长期吸烟
烟草中的焦油和尼古丁会损伤气道纤毛功能,导致气道黏液分泌增多且清除能力下降。长期吸烟者支气管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气道狭窄。
2、吸入有害气体或粉尘
职业性暴露于二氧化硅、煤尘等工业粉尘,或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生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会持续刺激气道引发慢性炎症,逐渐破坏肺泡结构。
3、反复呼吸道感染
儿童期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可能影响肺部发育,成年后频繁发生支气管炎或肺炎会加重气道损伤。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体定植可诱发持续性炎症反应。
4、遗传因素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因蛋白酶抑制剂不足,导致肺组织更易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破坏,这类患者多在40岁前出现肺气肿表现。
5、年龄增长
随年龄增长,肺部弹性回缩力逐渐减弱,肺泡间隔变薄,呼吸肌力量减退。这些退行性改变与外部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加速肺功能下降进程。
若存在慢性咳嗽、咳痰或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呼吸科。通过肺功能检查、胸部CT等明确诊断后,需严格戒烟并避免职业暴露。病情稳定期可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急性加重期需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