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什么是肝内胆管结石

胡佳 脾胃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肝脏内部胆管中的结石,主要由胆色素、胆固醇或钙盐等成分沉积形成,可能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寄生虫感染等因素相关。这类结石可引发胆管梗阻、炎症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

1、成因

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道系统感染密切相关,如反复发生的胆管炎可导致胆汁成分异常。胆汁淤积常见于胆管狭窄或解剖结构异常,使胆汁流动缓慢,促进结石生成。此外,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诱发结石形成。

2、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胆管梗阻时可能伴随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黄疸表现。若合并感染,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3、诊断

超声检查是首选筛查手段,能显示胆管扩张及结石强回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清晰观察结石位置和胆管病变范围。血液检查常提示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异常等肝功能指标变化。

4、治疗

无症状小结石可定期观察,若出现症状需使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合并感染时需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控制炎症。对于反复发作或引起严重胆管狭窄的患者,需通过胆管镜取石或肝部分切除术治疗。

5、预防

建议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规律作息以减少胆汁淤积风险。存在胆道寄生虫感染区域居住史者应定期驱虫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卫生。

日常需避免自行服用排石药物,防止结石移位引发急性胆管炎。若出现持续性腹痛、黄疸或发热,应及时就医完善检查,根据结石位置和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