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嗜血杆菌属的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其感染可能引发肺炎、脑膜炎、中耳炎等多种疾病,尤其对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危害较大。
1、形态特征
流感嗜血杆菌呈短杆状或球杆状,无鞭毛和芽孢。其生长需要依赖血液中的X因子(血红素)和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因此在实验室培养时需使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这种特殊的营养需求是其命名的重要依据。
2、致病性
该菌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致病物质包括荚膜多糖、菌毛和外膜蛋白。其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的荚膜具有较强致病性,曾是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感染后可产生内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3、易感人群与疾病
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是Hib感染的高危人群。除脑膜炎外,还可引起会厌炎(表现为高热、喘鸣)、蜂窝组织炎(多见于面部)和化脓性关节炎。成人感染多见于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受损者。
4、检测与治疗
临床诊断可通过痰液、脑脊液等标本的细菌培养,或采用PCR检测细菌DNA。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近年来耐药菌株增多,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作为替代选择。
预防Hib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我国已将Hib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程序。日常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儿科就诊,进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