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是覆盖在子宫腔表面的一层组织,主要由腺体和间质组成,其厚度和形态会随月经周期变化。它不仅是月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胚胎着床提供必要的条件,但异常情况可能引发多种妇科疾病。
1、位置与结构
子宫内膜位于子宫肌层的内侧,可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较薄,不受激素影响;功能层随雌激素和孕激素变化,周期性增厚和脱落。月经期间功能层脱落形成经血,随后基底层细胞再生修复。
2、生理功能
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通过增殖、分泌和脱落实现月经来潮。妊娠时,其腺体分泌营养物质帮助胚胎着床,同时促进胎盘形成。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导致激素下降,内膜血管收缩引发组织坏死脱落。
3、相关疾病
常见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子宫内膜增生(异常增厚)及子宫内膜炎(细菌感染)。症状表现为痛经、异常出血或不孕,需通过B超或宫腔镜确诊。治疗可采用孕激素类药物如黄体酮胶囊,或手术切除病灶。
若出现经期延长、非经期出血或下腹剧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妇科就诊。定期进行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内膜病变,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和绝经后出血人群需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