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经一般包括少泽、前谷、后溪、腕骨、支正等穴位,各穴位具有不同的功效作用。小肠经穴位在中医理论中常用于调节头面、颈项、肩背等部位的疾病,具体应用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1、少泽穴
少泽穴位于小指末节尺侧,具有清热利咽、通乳开窍的作用。该穴位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乳汁分泌不足、中风昏迷等病症,可通过针刺或点刺放血等方式刺激,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2、前谷穴
前谷穴位于手掌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前凹陷处,常用于缓解头痛、目赤、耳鸣等症状。此穴对热病引起的手指麻木或咽喉肿痛也有辅助疗效,配合谷穴、合谷穴使用可增强效果。
3、后溪穴
后溪穴位于手掌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后凹陷处,主治腰痛、项强、落枕及癫痫。该穴属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针刺或艾灸可缓解急性腰扭伤或肩颈僵硬。
4、腕骨穴
腕骨穴位于手掌尺侧,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祛湿退黄、舒筋活络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黄疸、糖尿病及手腕关节疼痛,常与阳谷穴配伍使用。
5、支正穴
支正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腕背横纹上5寸,主治头痛、项强及癫狂。此穴是小肠经络穴,可调节小肠经与心经的气血,对焦虑、失眠等情志问题有辅助调理作用。
日常可通过轻柔按压或艾灸这些穴位缓解不适,但需注意辨证施治。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功能异常,建议及时到中医科就诊,避免自行过度刺激穴位引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