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正确打石膏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规范操作,一般包括清洁患处、塑形固定、观察调整以及定期复查等步骤,以确保固定效果并避免并发症。
1、清洁患处
打石膏前需检查皮肤有无破损或感染,若有开放性伤口需先清创缝合。对患处进行消毒处理,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若存在明显肿胀,可能需先进行手法复位或牵引消肿,再行石膏固定。
2、塑形固定
根据骨折部位选择石膏托或管型石膏,将浸水后的石膏绷带缠绕于肢体。需保持关节功能位,如腕关节背伸15度、踝关节90度。操作时用手掌均匀塑形贴合肢体轮廓,避免手指按压导致局部压力过大,缠绕松紧度以能容纳一根手指为宜。
3、观察调整
石膏凝固后需立即检查末梢血运,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叮嘱患者主动活动未固定关节,若出现剧烈疼痛、麻木或皮肤青紫,需立即切开减压。首次石膏固定后24-48小时需复诊,确认无压迫性溃疡或血液循环障碍。
4、定期复查
通常上肢固定4-6周、下肢6-8周,期间需遵医嘱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石膏松动、污染或出现异味时应及时更换,拆除石膏后需循序渐进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避免暴力活动造成二次损伤。
骨折患者打石膏后需保持固定部位干燥清洁,避免负重或剧烈运动。日常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观察肢体感觉变化,若出现石膏内瘙痒、持续性疼痛或异常渗出,应立即就医处理。拆除石膏后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帮助恢复肢体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