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断裂通常指骨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属于骨折的范畴,可能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因素等引起,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外伤
直接暴力或间接外力是导致骨质断裂的常见原因。例如跌倒、撞击或运动损伤时,骨骼受到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应力,可发生裂缝、粉碎性或完全断裂。这类情况多见于四肢骨、肋骨等部位,常伴随剧烈疼痛和局部肿胀。
2、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会增加骨骼脆性。中老年人群因激素水平变化或钙吸收障碍,骨骼微结构破坏,轻微外力即可诱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髋部骨折,此类损伤可能仅表现为慢性疼痛或身高缩短。
3、病理性因素
骨骼本身存在肿瘤、感染或代谢性疾病时,骨质被异常组织侵蚀,正常负重即可能断裂。例如骨转移癌会导致溶骨性破坏,骨髓炎可引起局部坏死,这类骨折通常有原发病的全身症状。
若发生外伤后出现局部畸形、异常活动或骨擦音,应及时就医拍摄X线片或CT。治疗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石膏固定、手术复位或抗骨质疏松治疗,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缓解症状。日常需注意补钙及维生素D,老年人群应定期检测骨密度,预防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