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通常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副作用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合理使用通常较为安全。部分人群可能因体质差异、药物相互作用或用药不当等原因出现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部分中药含有蛋白质、生物碱等成分,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过敏症状。例如鱼腥草、穿心莲等药材在某些个体中易诱发过敏反应,使用前需评估过敏史。
2、肝肾损伤
长期或过量使用何首乌、雷公藤等具有肝毒性的中药,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肾功能异常。临床数据显示,约5%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与中药相关,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3、消化不适
大黄、黄连等苦寒类中药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腹泻、腹痛等症状。这类药物通常建议饭后服用,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调整剂量。
使用中药时需注意辨证施治原则,避免自行配伍用药。孕妇应禁用麝香、红花等具有活血作用的中药,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剂量。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由注册中医师开具处方,服药期间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