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的治疗药物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常用药物包括降脂药、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等,同时需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及必要的手术治疗。具体用药方案应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合并症等因素综合制定。
1、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动脉硬化的基础治疗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延缓动脉斑块进展。若存在他汀不耐受或血脂未达标,可联用依折麦布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2、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适用于存在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用药期间需注意出血风险,胃肠道溃疡患者需联用质子泵抑制剂。
3、降压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可有效控制血压,减轻血管内皮损伤。血压控制目标通常需低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者应更严格。
4、介入及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血管狭窄病变,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植入支架,或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血运重建手术,改善器官血流灌注。
5、生活方式干预
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g,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并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有助于协同药物治疗效果。
动脉硬化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血脂、颈动脉超声等指标,药物调整应在心内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若出现胸痛、肢体麻木等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擅自停用或更改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