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常见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头痛、低血压、干咳、电解质紊乱以及肾功能影响等。由于药物种类不同,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和程度因人而异。
1、头痛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能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头部胀痛或搏动性疼痛。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用药初期,通常1-2周后会逐渐耐受。若头痛持续加重,需警惕血压骤降的可能性。
2、低血压
利尿剂氢氯噻嗪或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药物过量使用时,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突然站立时头晕目眩。老年患者和联合用药者更易出现,建议定期监测晨起血压。
3、干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可能影响缓激肽代谢,约20%使用者会出现持续性无痰干咳,夜间症状尤为明显。这种咳嗽具有剂量依赖性,减量或换用ARB类药物通常可缓解。
4、电解质紊乱
长期服用呋塞米等排钾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表现为肌无力或心悸;而螺内酯可能引起高钾血症。用药期间建议每3个月检测血钾、血钠水平,尤其肾功能不全者需加强监测。
5、肾功能影响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可能引起血肌酐升高,特别是肾动脉狭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初始治疗2-4周应复查肾功能,若肌酐上升超过基础值30%需调整方案。
服用降压药物期间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明显不适时及时就医。避免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血压波动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建议记录每日血压值和用药反应,复诊时向医生详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