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后发烧通常属于正常免疫反应,一般可以通过日常调理、物理降温、药物治疗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具体方法需结合体温和伴随症状选择,必要时建议立即就诊。
1、日常调理
接种疫苗后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适当增加温开水、淡盐水或鲜榨果汁的摄入量,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建议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之间,避免环境温度过高加重不适感。
2、物理降温
当体温在37.3-38.5℃时可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每次擦拭10-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操作。需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袋冷敷,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反应。可配合退热贴敷贴额头辅助降温。
3、药物治疗
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解热镇痛药物。成人可选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索洛芬钠片等剂型,但需注意此类药物不可与疫苗同时使用,应间隔至少6小时。
4、及时就医
若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体温反复超过39℃,或伴随呕吐、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对于出现局部红肿直径超过3厘米、淋巴结肿大或过敏性皮疹的情况,应及时联系接种单位进行医学观察。
疫苗接种后72小时内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同时服用多种退热药物。儿童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剂量选择,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若发热期间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异常加快等危急情况,应立即启动急诊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