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的流程一般包括治疗前评估、制定方案、药物给予、周期安排及副作用管理等步骤,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并定期监测身体反应。
1、治疗前评估
医生会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肿瘤分期,确定是否适合化疗。同时会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过敏史等情况,以排除禁忌证。
2、制定化疗方案
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及基因检测结果,选择细胞毒类药物(如顺铂、紫杉醇)、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或免疫治疗药物。方案通常包含单药或2-3种药物联合使用,需计算体表面积确定药物剂量。
3、药物给予方式
静脉输注是最常用方式,包括外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如PICC)。其他方式包括口服(卡培他滨)、鞘内注射(用于脑膜转移)、动脉灌注(肝肿瘤介入治疗)以及腹腔灌注等区域性化疗。
4、治疗周期安排
采用周期性给药,通常每21-28天为1个周期,包含用药期和休息期。全程需要4-6个周期,持续约3-6个月。部分维持治疗可能持续更久,期间需定期复查血象和肿瘤标志物。
5、副作用管理
常见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升白针处理)、消化道反应(昂丹司琼止吐)、脱发等。对于心脏毒性(多柔比星)、神经毒性(奥沙利铂)等特殊副作用,会采取心电监护、药物预处理等措施。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贯穿全程。
治疗期间建议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和程度,避免感染,保持均衡饮食。若出现持续发热、严重腹泻或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联系医疗团队。完成化疗后仍需按计划进行影像学复查和随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