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即舒张压,47mmHg属于偏低水平,但是否存在危险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若平时血压正常且无不适症状,可能无需过度担心;若伴随头晕或存在基础疾病,则需及时就医。
1、生理性原因
部分人群天生血压偏低,尤其体质瘦弱者或老年人,可能长期处于低压状态。如日常无头晕、乏力等供血不足表现,通常属于生理性低血压,注意监测即可。建议增加钠盐摄入,每日适当饮用淡盐水。
2、病理性低血压
急性血压下降可能提示休克早期,常见于严重感染、过敏反应或失血等情况,此时会伴随皮肤湿冷、意识模糊等症状。慢性低血压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内分泌疾病相关,需通过激素检测明确病因。
3、药物因素
过量服用降压药是常见诱因,特别是联合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时易引发血压过低。建议服药期间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调整剂量。
日常应注意避免快速改变体位,从卧位起身时遵循"三个一分钟"原则。若频繁出现眼前发黑、冷汗等脑供血不足症状,或血压持续低于90/60mmHg,建议尽早就诊心血管内科完善动态血压监测、心脏彩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