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的形成通常与腹壁结构薄弱和腹内压力增高有关,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发育不全、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手术或创伤以及年龄增长等因素。
1、先天性发育不全
婴幼儿疝气多因鞘状突未闭合或腹股沟区发育缺陷导致。腹腔脏器可能通过未闭合的通道向外膨出,形成腹股沟斜疝或脐疝。这类疝气可能在哭闹、排便时出现包块,安静时可回纳。治疗需根据年龄选择观察或疝囊高位结扎术。
2、腹壁薄弱
肌肉退化、多次妊娠、肥胖等因素会导致腹壁强度降低。营养不良或胶原蛋白代谢异常可能加速筋膜层变薄,特别是老年患者易发生直疝。此类疝气常见于下腹部,可通过加强核心肌群锻炼改善,严重者需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3、腹内压增高
慢性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会持续增加腹腔压力。举重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因反复负重,容易诱发切口疝或股疝。控制原发病因后,配合疝气带压迫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但根治仍需手术修复缺损。
4、手术或创伤
既往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会导致切口疝,发生率约为2-10%。外伤造成的腹壁肌肉断裂若未妥善处理,可能形成创伤性疝。此类疝气需在感染控制后,使用聚丙烯补片进行组织重建。
5、年龄增长
60岁以上人群因肌肉萎缩、筋膜弹性下降,疝气发生率可达1.7%。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手术需评估麻醉风险。腹腔镜微创手术恢复较快,术后复发率低于传统术式。
出现可疑包块时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超声或CT检查能准确判断疝环位置和缺损大小。治疗需根据疝气类型、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嵌顿性疝需急诊手术防止肠坏死。术后注意控制慢性咳嗽等腹压增高因素,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