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宿主动物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垂直传播以及虫媒传播等。该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接触或吸入病毒污染物是常见的感染方式。
1、宿主动物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唾液或血液。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啮齿类动物是典型宿主,人类接触其污染的环境或皮肤破损时可能感染。例如清理鼠窝、处理受污染物品时未佩戴防护设备,病毒可通过黏膜或伤口侵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病毒污染的气溶胶是重要传播方式。鼠类排泄物干燥后形成尘埃颗粒,在清扫或搅动时悬浮于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在通风不良、鼠类密集的场所如粮仓、农舍等区域,此类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3、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带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引起感染。病毒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进入人体,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未清洗的蔬果、未煮沸的水源等均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4、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后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此类传播较为罕见,但可导致流产、早产或新生儿感染。孕期确诊者需密切监测胎儿发育及病毒载量变化。
5、虫媒传播
研究表明,某些螨类可能作为汉坦病毒的生物媒介,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类。此类传播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可能存在,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需注重环境治理,加强灭鼠防鼠措施,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在疫区劳作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食物需充分清洗或加热处理。出现发热、头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