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后的护理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通常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用力擤鼻、观察脑脊液漏、控制颅内压以及预防感染等。正确的护理方式能够减少并发症风险,促进恢复。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需采取头部抬高15°~30°的体位,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若出现呕吐,应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避免误吸。对于意识障碍者,需定期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
2、避免用力擤鼻
颅底骨折常伴随鼻窦或耳道损伤,擤鼻可能导致颅内压力变化,加重脑脊液漏或引发气颅。建议用无菌棉球轻柔清洁鼻腔,避免剧烈咳嗽或打喷嚏。
3、观察脑脊液漏
若耳道或鼻腔有清水样液体持续流出,需警惕脑脊液漏。此时禁止填塞耳鼻,应保持漏口清洁,记录液体颜色和流量。多数患者在1-2周内可自行停止,超过4周需考虑手术修补。
4、控制颅内压
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片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同时需监测血压和电解质水平,避免过度脱水。若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需立即报告医生。
5、预防感染
开放性骨折患者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酯等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耳鼻有伤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2-3次,保持局部干燥。体温超过38.5℃时需进行脑脊液培养。
护理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2-4周,避免头部剧烈晃动。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保持排便通畅。若出现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加重等症状,需立即进行CT复查。出院后应定期复查颅脑CT,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