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患者常出现腹痛、腹胀、腹泻、里急后重以及腹部压痛等腹部不适症状,具体表现与病情进展及炎症累及范围有关。
1、腹痛
疼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隐痛或阵发性绞痛,可能与肠道炎症刺激、痉挛有关。进食生冷食物或受凉后易诱发,排便后部分患者可暂时缓解。
2、腹胀
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消化吸收障碍,导致气体在肠腔内积聚。患者常自觉腹部膨隆,伴有嗳气或排气增多,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
3、腹泻
典型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至每日3-5次,粪便多呈糊状或稀水样,可能夹杂未消化食物残渣。长期腹泻易引发电解质紊乱,需警惕脱水风险。
4、里急后重
直肠炎症刺激可产生排便不尽感,患者频繁产生便意但排便量少。该症状常见于病变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区域,可能伴随肛门坠胀不适。
5、腹部压痛
医生触诊时可在病变肠段对应体表位置(如左下腹)发现压痛,按压时疼痛明显但无反跳痛。压痛程度与炎症活动性相关,急性发作期尤为显著。
若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进行肠镜、粪便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低脂低纤维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规律作息以减轻肠道负担。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因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