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不同阶段的皮肤表现存在显著差异,通常可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及先天梅毒等类型,需结合病程及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皮损为单个圆形或椭圆形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晰,基底呈肉红色且清洁,好发于外生殖器、肛周等部位。伴随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硬下疳愈合后不留瘢痕。
2、二期梅毒
感染后9-12周进入此阶段,表现为广泛对称性皮疹。典型症状包括玫瑰色斑疹、铜红色丘疹,手掌及足底可见特征性鳞屑性红斑。肛周、会阴等潮湿部位可出现扁平湿疣,表面湿润且有渗液,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部分患者伴发黏膜斑、虫蚀状脱发等表现。
3、三期梅毒
发生于感染2年后,皮肤损害以树胶肿和结节性梅毒疹为主。树胶肿为皮下深在性无痛结节,中心坏死形成凿缘溃疡,分泌黄褐色黏稠分泌物,愈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结节性梅毒疹呈簇集分布的紫红色浸润性结节,表面可有鳞屑或溃疡,常见于头面部及四肢伸侧。
4、先天梅毒
早期先天梅毒(2岁内)表现为口周放射状皲裂、肛周扁平湿疣样皮损及全身暗红斑片,晚期(2岁以上)可见Hutchinson三联征(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楔状齿)及骨骼异常。部分患儿出生时全身皮肤干燥脱屑,形似“老人皮”。
梅毒各期皮肤表现复杂多样,部分皮损具有自愈性但易复发。若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全程规范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可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向晚期发展。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清滴度,严格遵循医嘱完成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