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可能是由原发性因素或继发性因素导致的,常见病因包括原发性膜性肾病、感染、药物或毒素、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该疾病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需及时明确病因。
1、原发性膜性肾病
约70%-80%的病例属于原发性,发病机制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等自身抗体产生有关。这些抗体会攻击肾小球基底膜,导致足细胞损伤和蛋白尿。患者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部分可能进展为肾功能不全。
2、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常见的继发性病因,病毒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其他如梅毒、丙型肝炎、HIV等感染也可能诱发。感染相关膜性肾病需同时针对原发感染进行治疗,如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
3、药物或毒素
非甾体抗炎药、青霉胺、金制剂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引发病变。长期接触重金属汞、有机溶剂等环境毒素也是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及时停用相关药物或脱离有毒环境后,部分病例可得到缓解。
4、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并发狼疮性肾炎V型,其病理表现与膜性肾病相似。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也可能诱发。此类患者需使用羟氯喹、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控制原发病。
5、肿瘤
肺癌、胃癌等实体肿瘤可能通过产生肿瘤相关性抗原引发免疫反应。血液系统肿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也需警惕。对于新发膜性肾病患者,临床常建议进行肿瘤筛查,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
若出现水肿、泡沫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通过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方案,原发性患者可使用利妥昔单抗或环孢素,继发性病例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指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