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母乳性黄疸需要治疗吗

刘洋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母乳性黄疸是否需要治疗,通常需要根据胆红素水平及新生儿情况综合判断。大多数情况下,母乳性黄疸属于生理性范畴,若胆红素未超过安全阈值且无并发症,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监测。

1、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与母乳摄入不足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若血清总胆红素低于15mg/dL且新生儿一般状态良好,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频次促进排泄,无需额外干预。需注意观察皮肤黄染范围是否扩大,若累及四肢或手掌需及时复测。

2、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常见于出生2周后,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相关。当胆红素值在12-20mg/dL区间且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时,可尝试暂停母乳喂养3天观察黄疸消退情况,期间改为配方奶喂养。此阶段需每日监测胆红素下降速度,若每日降幅>2mg/dL提示母乳性黄疸可能性大。

3、特殊情况处理

当血清总胆红素>20mg/dL,或出现拒奶、嗜睡、肌张力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启动光疗干预。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存在溶血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治疗阈值需相应下调,必要时进行白蛋白输注等支持治疗。

家长应每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程度,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若实施暂停母乳期间,建议每8小时挤奶一次以维持泌乳。所有干预措施均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使用茵栀黄等中成药,以防引发腹泻、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