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的早期发现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症状观察以及高危人群筛查等方法。由于多数患者在破裂前无明显症状,定期体检和关注异常体征尤为重要。
1、影像学检查
头部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常用无创筛查手段,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结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能精准判断动脉瘤位置和形态,但属于有创检查,多用于确诊阶段。
2、观察症状
未破裂动脉瘤可能出现视物重影、眼睑下垂等局部压迫症状。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可能提示动脉瘤破裂出血,需立即就医。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单侧瞳孔扩大或搏动性耳鸣。
3、高危人群筛查
有脑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多囊肾病患者,以及长期吸烟人群,建议每2-3年进行脑血管检查。35岁以上人群在常规体检中可增加经颅多普勒超声等初筛项目。
4、其他检查方法
血液检测可辅助评估炎症指标和血管壁代谢异常。眼底检查有时能发现视神经水肿等间接征象,腰穿检查适用于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但CT未见异常的情况。
日常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头痛、视力改变或平衡障碍,应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将脑血管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早期发现可通过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有效预防破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