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的确诊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血管评估等方法,治疗则包括急性期溶栓、药物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措施。具体方案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患者需积极配合。
1、临床表现
脑干梗塞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眩晕、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医生会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如观察眼球运动、面部对称性及肌力测试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干病变。
2、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是确诊脑干梗塞的首选检查,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在发病数小时内显示缺血病灶。CT检查虽对早期脑干梗塞敏感度较低,但可排除脑出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可评估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
3、血管评估
经颅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能明确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状态和狭窄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测,有助于分析病因。
4、急性期治疗
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症者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超过时间窗或存在禁忌症者,需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联合肝素抗凝。同时需控制血压、血糖,维持脑灌注压。
5、恢复期治疗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练习、肢体运动康复及语言训练。长期需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配合降压药、降糖药管理基础疾病。对于大血管狭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或内膜剥脱术。
脑干梗塞起病急骤且预后差异较大,发病后需立即送医。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血脂、颈动脉超声等指标。康复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坚持适度锻炼,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