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患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通常包括紧急处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术后监护及康复治疗等。具体措施需由神经外科医生评估后制定,以迅速降低颅内压并解除脑组织压迫。
1、紧急处理与生命支持
脑疝属于神经外科急危重症,需立即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同时采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15-30度),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持续监测血压、血氧及瞳孔变化,维持收缩压≥90mmHg以保证脑灌注。
2、药物治疗降低颅内压
在准备手术的同时,需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250ml,30分钟内输注完毕,可联合呋塞米20-40mg静推增强脱水效果。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可补充人血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躁动患者可给予丙泊酚镇静,避免咳嗽或憋气加重颅高压。
3、手术治疗解除压迫
对于脑疝形成明确者,需在发病后4-6小时内行去骨瓣减压术,骨窗直径通常需达12cm×15cm。若为血肿压迫,需清除硬膜外/下血肿或脑内血肿,必要时切除部分颞极或额极脑组织。脑积水患者需同时进行脑室外引流。
4、术后重症监护
术后转入NICU持续监测颅内压,维持目标温度36-37℃,使用苯巴比妥预防癫痫发作。通过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补液,保持24小时出入量负平衡500ml左右。定期复查头颅CT评估脑水肿变化。
5、康复治疗
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展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压力2.0ATA。2周后开始肢体功能训练,结合经颅磁刺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认知障碍患者需进行数字记忆、图形辨识等针对性训练。
脑疝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在发病后1小时内,若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异常等脑疝征象,应立即前往具备神经外科条件的医院救治。治疗方案需根据CT显示的脑疝类型(如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动态调整,术后需严格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阶段应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