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患者的规范治疗主要包括抗疟药物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并发症处理、预防复发以及传播控制等。具体方案需根据疟原虫种类和患者身体状况制定。
1、抗疟药物治疗
针对疟原虫类型选择药物。间日疟常用氯喹联合伯氨喹治疗,恶性疟则需青蒿素类复方制剂(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重症疟疾需静脉注射青蒿琥酯或蒿甲醚。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耐药性产生。
2、对症支持治疗
高热患者可物理降温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溶血的退热药。脱水患者需静脉补液,贫血严重时可输注红细胞。营养不良者应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并发症处理
脑型疟疾需控制颅内压,必要时机械通气;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血液透析;溶血尿毒综合征需血浆置换。合并细菌感染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避免使用磺胺类可能加重溶血药物。
4、预防复发治疗
间日疟和卵形疟患者需服用伯氨喹杀灭肝内休眠体,使用前需检测G6PD酶活性。完成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血涂片,监测是否有复发迹象。
5、传播控制措施
治疗期间做好防蚊隔离,使用蚊帐和驱蚊剂。密切接触者需进行疟原虫筛查,疫区流动人员应进行化学预防。医疗机构需24小时内完成传染病报告。
疟疾治疗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原则,不同疟原虫种类和耐药情况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患者应全程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完成治疗后仍需持续防蚊措施,疫区居民出现反复发热应及时复查。重症病例需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治疗,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