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疼在排便时加重可能是肛裂、痔疮、肛周脓肿等疾病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肛裂
肛裂是肛门皮肤或黏膜的撕裂伤,排便时肛门扩张会导致疼痛加剧,尤其是排便后可能出现持续性的灼痛或刺痛。患者可能伴有便血,血液通常呈鲜红色且附着于粪便表面。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软膏、地尔硫卓软膏促进愈合,或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必要时需手术修复。
2、痔疮
内痔或外痔在排便时因粪便摩擦和腹压增加,可能导致痔核肿胀、出血,引发肛门胀痛或灼痛。外痔还可能形成血栓,出现剧烈疼痛和局部硬结。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化痔栓等药物缓解症状,配合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严重时需行痔切除术。
3、肛周脓肿
肛腺感染形成的脓肿会导致肛门周围红肿、压痛,排便时因肌肉收缩压迫脓腔,疼痛明显加重,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确诊后需及时切开引流,并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避免发展为肛瘘。
若排便后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大量便血等情况,建议尽快到肛肠科就诊,通过肛门指检、肛镜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需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久站,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软化粪便,减少排便时对肛门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