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气溶胶传播病毒的途径有哪些

谢军平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气溶胶传播病毒的途径主要包括室内密闭空间传播、医疗操作产生气溶胶传播以及通风不良环境传播。这些途径都可能使病毒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进行传播,需引起重视。

1、室内密闭空间传播

在门窗关闭的办公室、家庭聚集等场所,当感染者咳嗽或说话时,带有病毒的飞沫会形成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由于空气流通性差,这些微粒可在密闭空间内存活数小时,未佩戴口罩的人员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例如在电梯、会议室等狭小空间内,气溶胶浓度较高时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2、医疗操作产生气溶胶传播

进行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吸痰等医疗操作时,器械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接触易产生大量气溶胶。这类微粒直径通常小于5微米,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若医护人员防护不到位,可能通过眼结膜或呼吸道黏膜感染。负压病房和医用防护口罩能有效降低此类传播风险。

3、通风不良环境传播

商场、餐厅、公共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场所,若通风系统过滤效率不足,病毒气溶胶可能在空间内循环。中央空调若未安装高效过滤器,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可通过送风系统扩散至其他区域。2020年某餐厅的聚集性疫情研究显示,空调气流方向与感染者座位分布存在相关性。

为预防气溶胶传播,建议在室内场所保持门窗通风,每天至少开窗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人员密集场所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注意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感控措施,使用负压病房并配备空气消毒设备。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并进行病原学检测。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