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防护中阻断气溶胶感染通常可采取加强通风、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环境消毒以及注意个人卫生等方法,建议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1、加强通风
定期开窗通风或使用机械新风系统,可有效稀释室内空气中的气溶胶浓度。尤其在人员密集场所,建议每日通风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实验室等特殊环境需配备高效空气过滤装置,通过HEPA滤网拦截微粒。
2、正确佩戴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能过滤90%以上的气溶胶颗粒。佩戴时应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避免出现缝隙。在医疗机构、公共交通等高风险场所,建议每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若出现潮湿或污染需立即更换。
3、保持社交距离
与潜在感染者保持1米以上间距,可减少高浓度气溶胶吸入风险。在密闭空间内,建议通过限流措施控制人员密度。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肘部遮掩,避免产生飞沫核气溶胶。
4、环境消毒
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乙醇对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擦拭2-3次。紫外线照射可灭活空气中悬浮的病原体,适用于医疗机构终末消毒,但需在无人环境下使用。
5、注意个人卫生
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使用流动水和皂液清洗至少20秒。避免未清洁的手部接触眼、鼻、口等黏膜部位。在公共场所触碰公共物品后,建议使用免洗消毒凝胶进行手部消毒。
气溶胶传播防控需多措并举,尤其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更应提高防护等级。若身处医院发热门诊、核酸检测点等高风险区域,建议配合工作人员引导,缩短停留时间。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排查,并主动告知暴露史。日常可通过接种疫苗增强特异性免疫保护,降低感染后重症风险。